台灣正名 跨族群的課題

 

陳隆志

                    

  

2005年行政院鑒於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為了紀念台灣原住民族正名成功,並肯定原住民族過去與現在為台灣社會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將每年的81日訂為「原住民族紀念日」。

1984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以來,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期望以正名運動,找回原住民族在台灣的定位,並給予台灣人機會教育,建立對原住民族的正確認知。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牽動原住民族正名運動走向多元性的發展,除了山胞整體成功正名為原住民族之外,個別原住民族也陸續正名:2001年邵族正名成功、2002年有噶瑪蘭族與太魯閣族、2004年有撒奇萊雅族,20084月賽德克族正名,將台灣原住民族的數目由過去九族增加為十四族。另外,還有原住民個人傳統名字的正名,以及恢復原住民部落及山川的傳統名稱,透過正名的程序,逐步深化原住民族運動的內涵。

人有人名、族有族名,國有國名,名稱不只是被用來作為辨別差異的名詞,也是一種自我認同的象徵。台灣原住民運動以正名運動為核心不斷對外開展,與政府對話、也與國際接軌,表達台灣原住民族建立主體性、追求自我認同,爭取並確立原住民族在台灣社會地位的努力。

由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擴大探討台灣正名運動的內涵,台灣正名運動攸關台灣民族認同的建構。台灣正名運動是一種自尊自信的宣示,展現台灣住民由個人認同擴大到集體認同,建立命運共同體的態度與過程。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要打破中國出奧步欺侮台灣人、強詞奪理講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咱需要深入瞭解台灣正名運動的內涵,以最根本的教育、文化與心理層面為起點,一步一步充實台灣國家主體意識與民族認同,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社會、教育與經濟制度,凸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事實,走出自己的台灣路,在國際社會大大作為發揮。

(作者陳隆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