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台灣與國家認同

 

陳隆志

 

  

台灣是一個多數移民的社會。要建立一個民主祥和、永續發展的國家,必須落實族群地位的平等化,培養相互尊重與包容,理解各族群因歷史記憶與生活背景不同所產生的差異,並在認同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族群多元、共榮共享的生存發展環境。

陳水扁總統在五二所指出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是台灣這一塊土地美好完整的圖像,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應該是一個命運相同、榮辱與共的總體。過去在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時代,以大中國意識為導向,扭曲社會資源的分配,造成族群地位的失衡與語言文化的壓制。

如今,台灣在政治民主化、社會改革道路上前進,尊重不同族群差異與多樣化的理念,已經成為台灣國家發展的主流價值。順應這股時代潮流,政府的施政,由內而外、由小到大,落實多元族群相互尊重的原則,兼顧不同族群的個別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

確立台灣國家認同是台灣生命共同體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假使一個國家存在分裂的國家認同,勢必影響自由民主體制的順利運作。國家認同的衝突未能有效化解,將模糊政府施政重點以及公共政策理性討論的空間,也不易凝聚現代社會需要的公正輿論,損害國家的團結與發展。因此,政府與人民應該同心協力,擺脫過去歷史的包袱,使台灣社會不再存有本土或外來的分別,大家作伙在台灣主體意識與國家認同下,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

族群多元代表原住民、河洛、客家與新住民四大族群,不分族群,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地位以及參與、發展、貢獻與分享成果的平等機會。國家一體所代表的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記憶,配合政治民主化及所衍生的主體意識,使台灣的國家圖像,趨於具體明確。

台灣要在團結中穩定發展,必須納入不同族群的思維,整合出台灣的國家主體意識,發揮信心與耐心,在台灣主體價值下,繼續強化國家認同,向一個正常化國家的目標邁進。

(作者陳隆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