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互惠是兩岸互動的基礎

 

陳隆志

 

  

去年年底,行政院陸委會針對兩岸經貿關係進行民意調查,對於中國與我國進行談判的誠意及所設定的前提條件,例如將三通看作是一國的內部事務,民眾大多持懷疑與反對的立場。一月十五日中國全國台辦主任會議達成「不以政治分歧影響、干擾兩岸經濟」的決議,表面上似乎是一種善意的表示,其實背後的政治意涵,並不單純。

中國此次主張緩和台海兩岸政治上的對立,全力推動對台直接三通,擴大台、中雙邊的經貿合作交流,其用意是希望台商繼續西進中國,供應中國發展所需的資金。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任何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與國際接軌,都需要進行內部政經體制的更新,在調整過程中,經濟問題的政治化與政治問題的經濟化,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中國與台灣在2001年底及2002年初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照理講雙方同為WTO的成員,應該遵守貿易自由化、平等互惠的原則,增進雙邊的貿易利益。但是,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對待台灣的態度,不是相應不理或在名稱上刻意矮化台灣的地位,就是要強逼台灣接受台、中兩國的經貿接觸純屬國內貿易的條件,才能進行常態性的經貿談判。除此之外,中國蠻橫鴨霸的作風,也表現在對台的飛彈威脅上,中國堅持武力犯台的主張,不但影響台灣人民的生活,也對亞太區域的安全,造成真大的不安。

台灣人民不可輕易相信中國的白賊話,台灣與中國要建立經濟發展的共同利益,應先營造互信的互動基礎,秉持民主、對等、和平的精神,展開交流與協商。假使中國真有誠意,就應撤除對準台灣的飛彈,營造台海兩岸和平穩定的發展氣氛;然後,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擾,無條件遵守世界貿易組織對等互惠的架構與原則,才能開啟雙邊兼具合作與競爭的正常經貿關係。

中國與台灣要成為合作的伙伴,必須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而不是口惠而不實的宣傳口號上。

(作者陳隆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