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非政府組織向新世紀邁進

 

陳隆志

 

                        

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與亞太公共事務論壇(APPAF)於七月二十八及二十九兩日,共同主辦「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台灣非政府組織(NGOs)研討會」。研討會的第一日先作整體性的討論,思考全球治理下NGOs的發展、台灣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可扮的角色及應有的策略。第二日則就人道關懷與急難援助、推動國際環保工作、企業的角色、人權的保護以及國際醫療合作等特別領域,由國內三十個活躍的NGOs參與,深入探討台灣參與的經驗及展望,以期加強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相互瞭解、聯繫及整合,集結民間社團的力量,幫助「全民外交」的推動。

  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是台灣人民共同的願望、要求與期待。阿扁總統在五二○的就職演說,除表示繼續加強與友邦的友好關係之外,特別強調國人應更積極參與各項跨國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隨著世界各地民間力量的增強、公民社會的逐漸建立發展,全球「從政府到治理」的趨勢,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NGO)日益重要,所能發揮的國際合作功能日益擴大。例如,無疆界醫師聯盟於1999年,國際反地雷的非政府性組織於1997年,由於他們對國際合作與和平的貢獻,分別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而國際特赦組織這個世界性人權組織早在1977年就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非政府組織可以做到許多政府性組織無法做到的事,促進國際的合作與和平。

  非政府組織扮演低姿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已成為世界上各層次公共生活的基礎。自從國際協會聯盟於1907年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以來,一直是包括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之登錄總部,並提供相關資訊的服務。根據該聯盟的「國際組織年鑑」(1999/2000),目前世界各式各樣的國際組織共有五萬以上(50,373),其中約百分之八十七(43,958)屬於非政府組織,約百分之十三(6415)為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的成長速度著實驚人。

  非政府組織間不論在會員資格、會員數目、宗旨、結構、涵蓋的地理範圍、所擁有的資源、策略或整體實效性等各方面,都有極大的差別。這些組織在上述的每一個方面,都表現出日漸跨國化的特徵,在跨國決策制定上的角色也日漸成長,並且對各種價值領域都產生影響。從前被認定為屬於國家的責任,例如提供教育、衛生等公眾服務,今日已漸改由非政府組織擔任。在如此的發展趨勢下,非政府組織總合起來擁有比聯合國更多的資源,能提供發展與救助的服務。

  非政府組織與團體所關心的價值事項包括:民主推動、人權保護、文化交流、新聞資訊、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經貿投資、科技交換、國際勞工、人道救濟、難民保護、宗教交流等等。

  近年來,非政府組織對決策有驚人的影響力。這些組織的活動遍及世界各地並運用所有傳播的媒體,以追求其目標。由於資訊革命,它們的運作不受國家疆界的限制。許多此類組織已經在聯合國(尤其是在經濟暨社會理事會),以及/或同時在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例如,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糧農組織等),取得諮詢地位或類似的關係。

  非政府組織可以就所有決策功能發揮影響力(包括資訊、倡導、制定、援引、適用、終止與評估功能)。它們可以採取政府官員無法或不願採取的立場,而且時常代表被國家威脅的少數弱勢團體發言。它們也可以全力推動他們的目標,不必受限於總體政策的考量。有些非政府組織,例如國際特赦組織,能採取雙重策略,一方面與聯合國的系統直接合作,另一方面又能維持其獨立性,公開批評聯合國的不當之處。非政府組織在揭發社會不公義方面,非常成功,在某些國家甚至有「代用反對黨」的功能,因而成為政府的眼中釘,甚至變成被壓迫的對象。

  非政府組織對台灣特別重要,提供了潛在的國際大舞台。因為受中共的打壓,台灣在國際上很孤立,在政府性國際組織受排斥,所以應加強對非政府組織的瞭解、參與及互動。例如在人權、環保、衛生醫療、人道救災等等領域都有大作為發揮的空間。

  透過參與此類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可以自我充實,提升台灣在不同領域的品質,善盡地球村世界公民的責任,也可建立相當的人脈關係,廣結善緣,逐漸擴散到政府性組織。而愈多人參與國際NGO活動,愈可以培養訓練國際化的人才,提升國際觀,幫助台灣在國際舞台積極作為,有效發展全民外交。

  此次的研討會是一個好的新開始,希望能有積極的後續動作與努力,結合民間與政府的力量,促使台灣非政府組織有力邁向新世紀,共同為提升咱台灣這一個海島國家的國際地位打拚奮鬥! 

(作者是民間政策智庫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