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適合主導與中國談判?

 

陳隆志

 

                               

公元二千年台灣的總統大選,已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各候選人的中國政策及將來兩岸關係成為一個重要的競選議題。最近的焦點則是:那一位總統候選人最適合主導與中國協商談判兩岸關係,最能維護台灣全體人民的權益與福祉。

一個最基本的考慮是,那一位總統候選人長期以來就其言行表現真正疼惜認同台灣這一個海島國家,維護台灣的主權與尊嚴。在中國當局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強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進行投降式的和平統一談判之威脅下,是不是能夠堅持台灣與中國是「國與國」的特殊但「平等」的關係。這正是今日要判斷總統候選人主導與中國談判適格的核心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與中共改善關係的談判經驗可做為我們的一個借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中國國共內戰時,屬民主黨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政府扮演居中調停的角色,結果中國大陸變色赤化,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政權則流亡到台灣——在國際法上,台灣當時仍是第二次大戰同盟國「軍事佔領」下的日本領土,並非「中華民國」領土。在美國則引起「誰失去中國」——民主黨或共和黨——的相互指責攻擊。

之後,美國政府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達二十二年;拒絕承認一個廣大的共產中國,而支持在台灣的蔣介石「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罔顧新的政治事實。在這段時期,美國的民主黨及共和黨輪替執政,入主白宮(民主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三年,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九年;共和黨,一九五三至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九至一九七七年)。就中國政策而言,共和黨表現出強烈反中共的色彩,而民主黨的反中共色彩則較為緩和,表現出較可能與中共改善關係的彈性。

實際上,到底是哪一個政黨敲開與中共正常化之門?不是民主黨總統,而是共和黨總統;是反中共立場一貫最堅定、反共色彩最濃厚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森。尼克森的政治生涯,自美國聯邦國會眾議員、參議員、直至一九六九年成為美國總統,其反中共立場為美國人所公認。因此,當尼克森於一九七一年,在美國與蘇聯爭霸惡性競爭的情形下,打出「中國牌」,派季辛吉到北京與中共高層密談,而宣布美國與中共關係的改善、尼克森要訪問中國大陸時,造成美國及國際的大震撼。這種完全無預先警告的秘密外交所造成的大震撼,雖是非常巨大的衝擊,但是美國人大體而言,都能接受,很少尼克森或共和黨出賣美國利益的聲音。為什麼?因為,共和黨一向明確反中共的政策以及尼克森一貫的反中共立場,使美國人民對他們有非常的信心。當時,共和黨的尼克森能開啟與中共正常化之門,民主黨的政治人物是否能?依當時美國國內外的情勢,任何民主黨的政治人物三思再三思,恐怕都無把握,不容易擺脫「對中共示弱」或「出賣美國利益」的陰影。這個美國經驗,值得台灣選民的深思及借鏡。

在考慮那一位總統候選人最適於主導今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最能維護台灣全體人民的權益與福祉時,不能單單以選舉一時的口號作判斷,而要慎重考慮候選人的一貫言行表現及其所代表政黨對維護台灣的主權與尊嚴所持的立場。台灣選民必須冷靜思考,以台灣全民的利益為前提,超越所有的恐懼驚惶,拒絕投降式的和平,拿出智慧與勇氣,在三月十八日投下神聖的一票,為台灣的民主歷史寫下新的一頁。

(作者是民間政策智庫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