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

 

陳隆志

 

                                           

  李登輝總統於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強調「兩岸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並非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這是遲來的正義。但是,遲來的正義當然比沒有正義好。尤其,在此進入新世紀迎接台灣公元二千年總統大選的時刻,中國汪道涵來台灣回訪的前夕,而李總統任期也只剩十個月,此時可以說是遲遲中一個適當的時機。不但對內對外都有重大的意義,同時,也已引起了很大的震撼。

  李總統發表這個新聲明時,台灣一些統派團體與中國代表正在香港召開「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呼應中國對台灣主權及統一的要求。中國當局認為李總統的聲明是「玩火的行為」,而汪道涵是否來台回訪,也引起種種的猜測及疑慮。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是鐵的事實。回歸事實的原點,是智慧的開始。由「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轉變為明確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去除「創造性的模糊」,將有助於台灣的自尊、主體性及國家意識的建立。長期以來一直執政的國民黨對中國的「模糊用忍」政策,雖用心良苦,但並未換來中共的善意回應。反之,中共目中無人,軟土深掘,得寸進尺,迫使台灣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模糊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為台灣帶來國家的安全與安定,反而成為台灣國家安全存亡的最大威脅。在此關鍵時刻,當機立斷,拿出魄力,跳出危險的陷阱,為台灣人民找出一條清新明確的生路,為時未晚。

  既然兩岸關係是國與國的平等關係,而不是「中央」與「地方」的從屬關係,今後,與中國對話協商,台灣一定要堅持國際法國家平等互惠的大原則。做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必須名實合一,表裡一致,無論對內對外,無論對中國或其他國家,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自己是台灣國為榮。這是台灣國正名定位運動的一個重要發展。

  希望朝野各界通力合作,總體檢查,儘早完成立法、修改法規、正名、教育等各種相關配套,去除矛盾曖昧,以期名正言順,對內凝結台灣國的國家意識,對外以台灣國的名份,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社會發揮貢獻。

(作者是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及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