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大和解的啟示

 

陳隆志

 

                                           

  印度總理瓦帕依於日前從事訪問巴基斯坦的破冰之旅,於二月二十日展開「巴士外交」,搭乘巴士到巴基斯坦,於二十一日與巴基斯坦總理夏瑞夫舉行歷史性的高峰會議,兩人共同發表「拉合爾宣言」,兩國將立即建立互信措施及溝通管道,在進行彈道飛彈測試時先通知對方,以降低核武衝突的風險,並將繼續暫停核子試爆。至於數十年來曾多次引發印巴衝突的喀什米爾主權問題,雙方承諾繼續努力解決,以確保兩國的和平。瓦帕依乘坐巴士穿越邊界進入巴基斯坦,被比喻為突破了雙方敵對心理的柏林圍牆。這是印巴關係新的一頁,也為南亞帶來和平的訊息與期待。

  印度與巴基斯坦是宿敵,其主要的宗教信仰分別是印度教與回教。自一九四七年印巴兩國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以來,主要是為喀什米爾的主權糾紛,已經發生三次戰爭。自去年五月,兩國先後進行一連串的核子試爆,分別向世人展示具備製造核子武器的能力,也同時提升兩國的緊張關係,威脅區域安全,而加深了國際社會的關切。目前,印巴兩國都因全面禁止核試條約(CTBT)簽署問題及喀什米爾主權爭議,受到很大的國際壓力。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是聯合國成立以來,國際法最基本的一大原則,在後冷戰時期,更應充分把握運用此原則,以解決長久懸而未決的國際爭端。去年五月達成的北愛爾蘭和平協定,透過公民投票,終結了北愛的暴亂及恐怖活動,顯示了愛爾蘭民族要終結因宗教與政治的差異而造成的世紀仇恨。另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協定,其落實過程雖然曲曲折折,但是也結束了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長期的敵對武裝對抗,為中東地區的和平帶來新機運。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共同面對核子競賽的緊張危機,雙方領袖毅然破除敵對的柏林圍牆,順應國際法的大潮流,要建立互信機制、溝通管道,持續為和平解決相互的爭端而努力,值得肯定。雖然喀什米爾等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但是只要雙方有善意、互信、勇氣、與智慧,遵照國際法,經之營之,必能找出一條共存共榮之道。

  台灣國與中國終久要成為兄弟之邦,互尊互惠,共存共榮,現在也正是遵循國際法和平解決爭端的大原則,拿出善意、互信、勇氣與智慧的時候。不是現在,等待何時?

  (作者是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