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國籍癥結,不是省籍情結

 

陳隆志

 

                                           

隨著台北市長選舉的白熱化,候選人又互指對方挑起省籍情結。為什麼每到選舉的重要關頭,省籍情結就成為爭議的焦點?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冷靜分析,以便有一個清楚的瞭解。

首先,在島國台灣不應該有「省籍情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原住民、客家、福佬與所謂的「外省人」,無論先來後到,經過五十年的共同生活、打拚,大家命運共同,早已都是台灣人,何來省籍之分?凡是真正認同台灣的人就是台灣人。所謂「外省人」主要是針對一九四九年前後,從中國大陸隨蔣政權來到台灣這批人的稱呼。過去蔣政權刻意造成並強調「本省人」與「外省人」之分,是外來流亡政權在台灣要達成「分而治之」的目的。不過,時移境遷,台灣的社會、台灣的民主政治,已不同於過去的威權統治;因此「外省人」這個名詞已經不適合於今日台灣社會。尤其「精省」之後,更沒有區分本省、外省的必要。假使一定要區分出最晚到的台灣人,也應該稱為「新住民」,而不是「外省人」。

其次,今日台灣社會有的是「國籍」癥結,不是「省籍」情結。從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來看,兩者的關係不是「本省」與「外省」,而是兩個國家間對等的關係。島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中國的一省,島國台灣具備國際法上所有獨立國家應具備的要件,中國從來不曾統治管轄台灣,台灣人民不向北京政府納稅,子弟服兵役也不是去做人民解放軍。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是台灣人,不是中國的人。今日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台灣子弟從小在書內所讀很多關於中華民國就是中國的宣傳講法,神話故事的成分大於真實情況。

再者,統獨之爭不應該與族群對立劃上等號。過去由於政治特權與家庭背景的因素,致使國家認同的取向有時與族群密切相關,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與資訊的流通,愈來愈多的「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認同的是台灣,甚至明確主張台灣獨立。相反的,也有少數福佬、客家、原住民的選民是支持主張與中國統一的政黨。如今在台灣的獨統陣營中,各有所謂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因此在講到國家認同時,立即將對方戴上「製造族群對立」的帽子是不對的。但是,許多國內媒體及候選人都不加思索就將國籍癥結與省籍情結劃上等號,可見這個問題在台灣仍然是一個迷失,不但模糊問題的焦點,更造成族群間的不信任與社會人心不安。

國家認同的問題不是省籍情結,而是國籍癥結,是當前島國台灣內部最大亂源的所在。過去以反中國「共匪」為名,在台灣享受政治特權、壓迫剝削台灣百姓的政客,在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中失勢、失去特權之後,今日搖身一變,去中國認「共匪」親「共匪」,串通武力威脅島國台灣的敵國。經由別有用心、另有企圖的媒體加以渲染,造成更大的混亂困擾,影響民心社會的安定。加上五十年來執政的國民黨「一個中國」自欺欺人的教育文宣政策,造成人民國家認同的錯亂,進而影響國家安全。因此,唯有解除國籍癥結,島國台灣才有真正的安定與安全。

總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不是特定族群的爭論,而是關係全體台灣人生存發展、台灣前途的問題,需要全體台灣人共同關心,認真思考。我們要確保島國台灣是咱這一代台灣人的樂土,也是台灣人子子孫孫生存發展的樂土,就必須破除省籍情結,並且要有堅強而明確的島國台灣國籍認同、國家認同。

  (作者是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