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20.地方派系與雲林縣長補選(陳明通)

Sorry,no image you select

作者:陳明通/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

發表日期:1999/12/30

文章內容
前言
 1999年11月6日雲林舉行蘇文雄縣長在任上去世後的補選,這個原本只是台灣中部沿海一個農業縣的地方首長選舉,卻吸引全國各界的矚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它被視為「九二一大地震」各路總統候選人暫停所有競選活動近一個月後,可以重新起跑的出發點。連扁宋三方陣營或直接或間接地都介入了這場選戰。國民黨藉輔選的理由將黨的輔選機器開到雲林,為它的連蕭配,搭建了總統大選的舞台。民進黨的陳水扁則主動出擊,以整個競選團隊來為黨提名的候選人林中禮造勢,並不斷地在輔選中打出他的總統競選議題:政黨輪替與反黑金。宋楚瑜則在一旁虎視眈眈,並與曾是國民黨籍,上次即脫黨競選的獨立候選人張榮味聲氣相通,隨時準備接收張榮味當選的戰果。
 選舉結果,張榮味以十三萬七千餘票為最高票,獲得當選,林中禮第二,獲得十二萬九千餘票,兩者僅相差兩個百分點,八千票左右。國民黨提名的張正雄則居第三,僅獲得九萬六千餘票。張榮味當選後,宋楚瑜當晚即驅車前往拜訪,欲藉著獨立縣長參選人的勝選,凸顯出獨立總統參選人的勝算。
張榮味為什麼會當選?
 選舉前的各家民意調查結果都顯示,林中禮的支持度第一、其次是張正雄,張榮味則屈居第三;但是在看好度上,張榮味被認為最有可能當選,其次是林中禮,張正雄則殿後。為什麼支持度第一的人會輸給看好度最高者?張榮味又何許人也?如果從各家民調結果加以分析,其實三位候選人的支持度都很低,都未超過兩成,同時有大量的受訪者(將近五成左右)表示尚未決定要投給誰。這顯示雲林縣的選舉是典型農業縣的投票行為模式,選民要等到相關的組織(主要是地方派系、社團或政黨)進行動員後,才會作出投票的決定,而這往往是投票前幾天的事。因此林中禮的支持度雖然領先,但並不保證一定會當選,叫好並未叫座。可是同樣有五成的選民未表態下,最被看好的張榮味為什麼會當選呢?這就必須從張榮味的出身及這次的選舉動員模式來加以分析。
 張榮味出身於雲林土庫,本為國民黨員,1990年初次參選縣議員就高票當選,並隨即選上縣議會議長,兩任議長後轉而競選第十三屆(1997-2001)雲林縣長,因未獲提名違紀參選而遭國民黨開除黨籍,最後僅以三千多票飲恨敗給國民黨提名的蘇文雄,可惜蘇文雄健康情況不佳,上任未及兩年即病逝任上,使得雲林必須辦理縣長補選,也給予張榮味此次東山再起的機會。僅有國中畢業學歷的張榮味,為什麼能夠初次參政就當選議長,並在此次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力拚國民黨提名的張正雄,以及民進黨提名的林中禮,在兩黨夾殺中脫穎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雲林地方派系林派的的奧援。
 台灣的地方派系,可以說是國民黨、民進黨(或早期的反對運動組織——黨外)以外,台灣地方基層具有組織性動員選票能力的第三股勢力。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日治時代後期,日本殖民政府改革台灣的地方自治所舉辦的選舉,戰後接收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為了彌補它的外來政權屬性,更刻意加以扶持發展,因此造成今天台灣幾乎每一個縣市、每一鄉鎮都有兩個以上的派系。雲林縣的地方派系最早有林金生所領導的林派,以及陳海永所領導的反林金生派,反林金生派一度在省議會副議長林頂立的加入而聲勢大漲,但隨著林頂立因案入獄而衰退。1970年代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政策扶植救國團系統出身的許文志當選縣長,而有了許派與林派相抗衡,許文志後來扶植廖泉裕接班,廖在兩任縣長後拉了原本同屬於許派的立法委員廖幅本創立了廖派。林派則自林恆生後連續四屆16年未出過縣長,勢力大受影響,經過一番的努力終於在本屆縣長選舉爭取到國民黨提名派系內的蘇文雄出馬競選,但同屬林派的張榮味亦有意出馬角逐,在未獲提名下憤而脫黨競選,以數千票之差飲恨出局。
 此次補選張榮味捲土重來,一方面林派內部已無兩雄相爭的局面,全力支持張榮味應屬無疑,此一現象可以從李登輝親自南下點名林派內的黨籍立委林明義輔選黨提名的張正雄不力看出端倪。另一方面,張已無黨籍的約束,不需要政黨提名即可參選,因此起步甚早,早到蘇文雄病危時他即開始為這場選戰佈局綁樁,一次又一次地掃過他所結納的樁腳,特別是檢討上次以些微之差飲恨的地方,強力固守避免樁腳浮動,解消了對方可乘之機。等到國民黨提名張正雄確定後,要進行佈樁時發現,張榮味綿綿密密的樁腳,已無法撼動,一度想就此禮讓給張榮味。但不巧碰上「九二一」大地震,張榮味被捲入斗六漢記大樓倒塌事件,形象與財力大受影響,國民黨才轉而積極輔選張正雄,這也是為什麼民調上張榮味的支持度最低,但看好度卻是最高的原因。也就是,雲林的選民在形象上並不認同張榮味,但早已意識到張滴水不漏的樁腳網絡,相信他這回一定可以選上。我們從電視上看到張榮味的妻女當選後高興的透露,選前一週樁腳三度回報可以開出的票數,他們早就篤定這回可以贏上一萬五千票左右,這番告白正清楚地透露出張榮味的綁樁成功是他致勝的關鍵,選前國民黨再怎樣「洗」(國民黨的買票術語)都洗不下去了,難怪選後雲林人以「2000的輸給500」來消遣國民黨這回的選戰。
對2000年總統大選的影響
 如果張榮味透過派系樁腳所進行潛伏性組織戰,可以勝過國民兩黨的正規部隊作戰,那麼這種選戰模式是否只限於農業縣市,還是可以擴及都會區?又是否只限縣市長選戰,還是可以擴及總統選戰?獨立總統參選人宋楚瑜是否正透過此種模式在挖國民黨的牆腳?這一連串的問題是我們觀察2000年總統大選不可忽略的重點。
 如果以目前各家所發佈的總統選舉民調綜合來看,族群因素無疑是決定投票取向最穩固的因素。我們看到不論是平時或「兩國論」、「九二一」大地震等影響選情重大因素發生的時候,外省族群對宋楚瑜的支持度都維持在六成五到七成左右,客家族群則有四成,本省閩南亦有三成,這也是為什麼宋楚瑜的民調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而根據筆者過去的研究,被派系所動員的選民,是每次都會去投票,但在民調上屬於回答「不知道」或「未決定」者,占整個選民數大約有兩成左右,如果宋楚瑜透過與地方派系結盟的方式,讓縣市級或鄉鎮級派系領導人代為動員選票,則明年的選舉不僅宋楚瑜會高票當選,國民黨也會輸得很難看,將穩坐第三名。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不惜犧牲一個部長,要在選前通過農發條例修正案,穩住農業縣市派系支持的緣故。
 派系綁樁式的潛伏性組織戰雖然只可能發生在農村,但任何選舉都可以加以運用,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個派系從鄉鎮民代表、縣市議員、省議員、縣市長、到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都可以透過「一貫作業」,輔選派系中人當選這些職位的緣故,總統選舉應該也不是例外。以宋楚瑜目前的民調聲勢,如果結盟全國的「張榮味」成功,結局將不想可以得知,關心總統大選選情的人不能不加以留意。